与趋势共舞 “人资经营时代”业已来临
这是一个DDCU的时代,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,“国际化,世代交替,男女平权”,即“3G”(Global,Generation,Gender)都不再是假设性议题,“领导英明,领导说了算”的世代即将过去,现在需要更多的是“对话,倾听和合作共创”。
“昨日的优势挡不住明日的趋势”,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那么,什么是明日的趋势呢?由早期的“人事部门”进化而来的“人力资源部门”,明天即将成为“人才资本经营部门”,这对于人资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。
人资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,与我们熟知的两大趋势有关:首先,外在的趋势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平台、大众创新的组织变革机会、物联网、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开展;其次,内在的趋势包括80后一代已经成为组织内的骨干、组织管理必须走向领导模式、传承接班议题开始浮现等。
这是一个DDCU的时代(Dynamics,多变化;Diversity,多元化;Complexity,复杂化;Uncertainty,不确定性),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,“国际化,世代交替,男女平权”,即“3G”(Global,Generation,Gender)都不再是假设性议题,“领导英明,领导说了算”的世代即将过去,现在需要更多的是“对话,倾听和合作共创”。那么,面对这个新局,我们人资应如何应变,甚至重建呢?以下是我个人观察到的5大趋势,也是一些必要的大翻转。
由“管理”到“领导”
管理专注于人性的弱点,领导则专注于开发人性的优点。管理是带动团队有效地将事情办好,领导则是带动团队“吹着口哨”、高兴地、有效地将事情办好。管理者在目标决定后会说“Go-Go-Go”,领导者则会说:“Let’s go!”在和管理者对话时,你会觉得他很重要,但是和领导者对话时,他会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。
这两者的差别在哪里?管理更看重标准流程效率和指标,而不是特别在意人的感受和需求;领导则是带人先带心,他们会看到每一个人的不同和需求,将每位成员的心带动起来,激起他们的积极性,使之愿意投入团队的使命和目标。
为了建设“领导”氛围,有许多配套措施需要事先完成。这样的氛围来自于团队对改变的共识,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最高阶主管们自我改变的意愿,这也是我所说的“人资要打掉重建”的原因。
由“精英发展”到“全员培育”
受限于组织资源,以前的人才培育只是点到为止——找出组织里未来的高潜力人才并给予特殊的培育,这些人一般都是排名前10%的员工。但是,伴随人性的觉醒,人资也觉察到需要做出改变——培育前10%的人才固然是正确的决定,但是如何培养其余90% 的员工呢?难道他们不是人才吗?当他们知道自己不在“优秀人才名单”里,所受的负面打击又有多大?
这是过去组织内的人资和领导阶层没有注意到的课题。当问及人资:“对于人才发展,贵公司平常有哪些课程?”我们收到的反馈都很相近:培训课程(这是例行的必修课)、导师制度,偶尔还有教练。
于是,我会给人资一个挑战:“这些资源是内部的,还是来自外部?能强化内部资源的开发吗?”随后,让组织内的中、高阶主管成为内部讲师(许多企业已经做到了),厘清导师的角色,并经由培育增加导师的人数。然后,将导师的角色划分为“指导型、能力传承型(directing mentor)”导师和“生涯发展型、潜能开展型(developing mentor)”导师,前者可以由组织系统内的主管或资深员工担任,后者则需要导师离开权力结构并接受专业的培训。这和组织内部教练只是一墙之隔,有些企业称他们为“内部教练”。
当组织具备这些服务职能和人才配备时,人资就有足够的空间来开展全员培育了。现在,企业内已经包括“培训学习、指导型导师、潜能发展型导师、教练”等培养方式,我们针对不同的人、不同的情境,就可以使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。这个改变给人资提出的挑战是:“除了培训学习,你对导师制度的建立熟悉吗?你理解什么是组织教练吗?你知道如何来建立一套新的全员培育系统吗?”
打掉“以KPI为主”的绩效考核机制
许多企业绩效评核还是停留在“管理时代”,还只是靠 KPI (绩效指标)来评估主管或员工绩效。如此,则导致了领导人和团队的短视,无法投入时间和资源在中、长期的关键的重要项目上,包括人才发展项目。
我曾采访一些所谓的先进企业:“对于你们内部的导师或教练,其努力成果有纳入到他们的年终考核吗?”大部分的回答是“没有”。那我们反观这些“志士”,他们为什么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心血来为组织培养人才呢?这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呢?我在美国采访了22家企业,发现最终的结局通常是“好的内部教练离开组织,自己到外部做专业教练;其次是放弃这项服务,因为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了”。追根究底,就是没有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,让他们能坚持下去。
这个主题对人资的挑战是“你会如何来翻转绩效考核和激励系统?”这里包括两个面向:一是让这些人才培养机制能活过来,让内部教练不再是做义工,而成为一次的双赢服务,不仅对组织有帮助,对导师们也会有激励;二是组织里还有更多“不计时”的工作者,他们可能是创新团队、客户服务团队、项目团队等,虽然无法在短期内产生效果,但是对组织长远的发展有高度价值,组织应考虑对这类人群给予激励。
从“培训”到“学习”
常常听到“我们又被培训了”的哀怨,在这百忙之中,为什么要员工参加这无聊的培训?为的是达成每一年员工培训时数的指标?后来,抱怨的声音变小了,因为员工们知道培训是休息的时刻,能在百忙中“被培训”一下未尝不是好事。
这是人资或主管们要的结果吗?当然不是,那人资该如何打掉重建呢?如何将培训变成学习?要让学员学习他们“需要的,想要的,有关自己未来成长所必须的”能力,强化动机,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,也让培训与学习更好玩、更有活力。
人资新角色的挑战
我在前面提到了人资是由早期的“人事部门”变革到今日的“人力资源部门”,明天即将成为“人才资本经营部门”。三者有什么不同呢?
“人事部门”比较被动,负责“人才招募、薪资结算、培训安排”等。到了“人力资源”阶段(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人资现状),人力资源包括人才管理部门和组织发展部门,前者专注在“人事部”的工作,后者开始注意组织和人才发展。如今,培训不再只是充斥着时间表,而开始着眼于组织未来发展的需求,并引进导师和教练,开启全方位的人才发展引擎。
“人才资本的经营”则是人资面临的最新的挑战。在人才资本的范畴内,除了前面谈到的人力资源职能外,人资还开始评估市场人才的供需、设厂/分公司地点的选择、未来组织发展的人才储备,从而在组织内部帮助每一个员工找到对的舞台,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质。
在人才资本经营部门时代,人资将成为CEO / CFO的最佳伙伴,大家都认同“产业、资金、人才”是组织竞争力的三大关键,“产业”靠CEO和团队的抉择和策略,“资金”靠CFO 的智慧,“人才”则有劳人资(人才资本)部门了。在这个阶段,人才资本部门是经营团队的合作伙伴,他们能更全面地、跨界地、全方位地注视人才发展趋势,愿意走在最前线,和业务、服务、生产各部门在国内或海外并肩作战,协助建立合适的团队文化,营造出一个创新组织所需要的氛围——拥有对的领导氛围,吸引对的人才,留住与发展人才,敢于挑战员工的潜能。
在这多元、多变化、复杂化和不确定的时代,人资界的朋友们,你们准备好要面对这个挑战了吗?宁波企业培训。